发布时间:2025-07-04 来源:《农药科学与管理》2025年第6期 作者:吴迪,高歆越,吕正杰,罗雪婷,尹硕,李秋梅,潘洪吉,郑尊涛 浏览次数:63
《农药科学与管理》2025年第6期
2025-07-04
63
标准联接“新”与“质”,本源始于创新之中,意义立于质量之中,其作用不仅表现于市场规则的基础性,还反映在时代进步的引领性。标准引领,是一个国家步入高质量发展、参与高质量竞争的重要标志。农药学科和农药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笔者查询了相关标准平台和公告(数据截至2024.10.18),统计分析了农药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主要包括与农药直接相关的农药生产、登记、流通、使用、检测、安全、其他管理等方面的农药标准。
1 标准体系总体概况
我国现行农药相关标准共1 767项,其中国家标准697项,行业标准1 070项,(表1)。从分类看:农药产品指标控制及检测方法类标准占比最高(33.2%),共计586项;农药残留检测类标准次之(30.0%),共530项;农药登记评价类标准占比28.3%,共500项;其他类别如生产、流通、使用等标准占比均<3%。
表1 农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种类和数量
从行业标准归口来看,有17个行业制定了农药相关行业标准,其中:农业行业标准557项,占行业标准总数的一半以上;化工行业标准212项,占比19.8%;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220项,占比20.6%;其余行业农药相关行业标准数量占比均<3%,但也体现了农药与各行业的相关性,(表2)。行业分类依据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网站上的行业名称和行业代码。
表2 行业标准归口类别
2 分类分析农药标准情况
2.1 农药登记评价类标准 1 767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农药登记评价类标准500项,包括6大类:1.农药登记类别划分标准1项;2.产品化学相关试验导则、规范等43项;3.农作物药效试验相关评价标准327项(包括室内、田间等药效试验准则307项、作物安全性评价标准3项、抗性试验风险评估标准12项,除草剂对后茬作物影响试验方法标准1项,卫生杀虫剂室内试验试虫养殖方法4项);4.农药残留登记试验相关准则6项;5.毒理学试验方法、准则、健康风险评估指南等标准40项;6.环境影响试验相关标准83项,包括风险评估、试材培养、微生物农药环境增值试验等内容,(表3)。
表3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农药登记评价类标准
2.2 农药产品指标控制及检测方法类标准 农药产品指标控制及检测方法类国、行标的总数量为586项,占比约1/3,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标准。其中行业标准370项,包括化工、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轻工和林业5个专业归口,(表4)。
表4 农药产品指标控制及检测方法类标准
其中主要包括农药产品标准537项。农药产品标准规定了某一种或某一系列的农药产品中质量控制指标及相关指标参数的检测方法,适用于农药生产中的质量控制及农药监督管理中的质量抽检等工作。现行有效的国、行标中,农药产品指标检测的相关方法标准有47项,包括各类农药产品有效成分质量分数、水分、悬浮率、倾倒性、密度等各种指标参数的测定方法。另外还有有害溶剂限量标准1项、农药产品检测用溶剂标准1项。
2.3 农药生产类标准 本文将直接服务于农药生产环节的标准归为此类,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有8项,其中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6项,分别为化工标准1项,农业标准2项,环境保护标准3项,(表5)。8项标准中生产用相关助剂标准3项,生产环境评价控制等标准5项。除此之外,农药产品标准同样也服务于农药生产,在产品质量控制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5 农药生产类标准
2.4 农药流通类标准 农药流通类国、行标共11项,标准规范的内容涉及产品标签、包装、采样、验收、进口检验、安全防控等方面。其中行业标准5项,包括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供销合作和包装4个专业归口,(表6)。
表6 流通类农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5 农药使用类标准 目前查询到的农药使用类标准44项,其中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28项,包括农业、环境保护、民用航空、烟草、林业和机械6个专业归口(表7)。44项农药使用类标准可分为5类:1.合理使用准则类标准17项,包括按照使用场景和作物(绿色食品、烟草、粮油储藏)进行合理使用规范的标准4项,按照农药类别(硫酰脲类除草剂、林用药剂等)进行合理使用规范的标准3项,按照各类农药的使用作物、施药量、施用方法等系列标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8321.1~10)10项;2.农药使用设备类标准2项,包括水动化肥-农药注入泵和自走式精细旋耕施药机;3.农药使用技术规程、试验方法、操作准则类标准19项,包括不同施药设备的技术规范等9项,涉及颗粒杀虫剂或除草剂撒布机、农药喷雾机(器)、喷雾器、喷杆式喷雾机、背负式喷雾机、常温烟雾机、风送式喷雾机、植保无人飞机、飞机等施药器械;按照农药及农药类别编写的技术规程和方法标准5项,涉及除草剂、昆虫性信息素、3%氯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和氯化苦、棉隆土壤消毒安全使用技术;按照使用环境或防治对象进行规范用药的相关标准5项,包括航空、桑园、养蚕、林用烟雾载药技术、外来入侵杂草防控用药技术规程等;4.规范农药使用安全的标准4项,包括安全使用规范总则,人员个体防护、机械施药危害性评估、环境安全;5.农药使用效率评价类标准2项,分别为农药沉积率测定方法和农药利用率田间测定方法第1部分。
表7 农药使用类标准
2.6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近十余年,我国在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工作中有了积极的进展,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并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现行有效版本GB 2763-2021规定了564种农药在376种(类)食品中的10 092项残留限量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2,4-滴丁酸钠盐等112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1-2022)标准,作为对GB 2763-2021的补充和完善,制修订相关限量239项,包括制定205项,修订34项,使得我国已发布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总数累计达到10 379项。此外,2006年发布的《蜂蜜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一)》(NY/T 1243-2006),其中规定了氟胺氰菊酯、氟氯苯氰菊酯和溴螨酯的限量标准,(表8)。
表8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2.7 农药残留检测类标准 当前查询到的农药残留检测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共有530项,以检测方法标准为主。其中国家标准226项,均为检测方法标准,包括GB 23200系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20项,纺织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标准GB/T 18412系列标准7项,GB/T 5009系列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标准54项,其他各类农药残留检测国家标准45项,涵盖水、土、饲料、乳制品、蜂产品、水产品、肉制品、纺织品等多种基质。行业标准304项,涉及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烟草、城镇建设、化工、水利、机械、地质矿产10个行业归口,除6项标准外(包括2项检测用试剂标准、2项样本采集标准、1项检测装置标准、1项检验方法标准编写规范)外,其余298项均为各类基质中的各种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部分检测方法标准中包含取样方法和样本及标准物质储存要求,(表9)。
表9 农药残留检测类标准
2.8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类标准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9项,其中国家标准5项,分别为纺织品及肉、茶、蔬菜中的部分农药的快速检测方法;行业标准4项,分别归口农业、机械和粮食3个行业,包括快速检测用试剂标准1项,快速检测设备标准1项,蔬菜、粮食及其制品中的部分农药的快速检测方法2项,(表10)。
表10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类标准
2.9 抗药性检测类标准 目前有15项标准规定了8项害虫、7项杂草的抗药性检测/监测技术规程(表11),均为农业行业标准,对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长期使用后产生的抗性进行评价,有助于更好地调整农药使用方案,有效开展病虫害防治。
表11 农药抗性检测类标准
2.10 农药处理类标准 基于农药性质和使用范围的特殊性、广泛性,人们希望能够尽量降低其作物病虫害防治等主要功能之外的影响,这就促使了针对农药在生产、流通、使用及使用后等环节如何进行农药处理的技术研究和探索。关于农药处理方面的标准,目前仅有4项国家标准,均为生物产品降解农药的评价规范,(表12)。
表12 农药处理类标准
2.11 其他农药管理类标准 除了上述列举的各类农药标准,还有其他辅助农药管理类标准57项,其中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48项,包括化工行业标准28项,农业行业标准16项,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1项,卫生行业标准3项,(表13)。标准中包括良好实验室/试验规范类标准6项,农药产品标准编写规范33项,农药名称、剂型名称和命名规则相关标准3项,农药职业接触、中毒诊断和报告相关标准3项,登记管理类和助剂术语标准9项,绿色农药制剂产品评价规范类标准1项,再评价技术规范1项,每日允许摄入量标准1项。
表13 其他农药管理类标准
3 讨论
当前,我国农药领域已构建起涵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的多层次技术标准体系,为农药登记管理、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产品风险防控提供了基础保障。然而系统分析表明,现有标准体系仍存在发展不均衡、部分标准的同质化等问题,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在技术指标和管控范围上缺乏显著差异性,建议建立基于风险防控和产业需求的农药标准体系框架,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与跨部门协同机制,有序推进标准体系的整合优化和动态完善,从而构建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标准治理体系。
3.1 农药登记评价类标准需加速动态更新 现行农药登记评价类标准虽已构建涵盖技术准则、试验方法与规范要求的完整框架,但随着农药创新加速、应用场景多元化及登记需求升级,现有标准在适用性、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方面略显不足。建议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加快制定农药登记评价新技术和风险评估模型等技术标准,引导行业实现精准化管理与规范化应用。
3.2 农药产品指标控制和检测方法类标准需实现技术治理 我国农药监管长期面临产品标准体系与执法衔接不足的困境,具体表现为:采用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农药产品占比较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范围对市场上农药产品的覆盖率有限。为破解这一难题,农业农村部近年相继颁布《农药产品中有效成分测定通用分析方法液相色谱-质谱法》(NY/T 4119-2022)和《农药产品中有效成分测定通用分析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NY/T 4432-2023)两项行业标准,覆盖了约770种农药有效成分,不仅提高了农药有效成分质量分数的指标覆盖度,还为“非法添加”的检测提供了一定的采标依据,是农药产品指标控制和检测方法类标准的重要进步。
为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需要继续提升农药产品指标控制和检测类方法国家、行业标准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加速农药产品中助剂(特别是农药产品中禁限用助剂)管控相关标准制定,推进农药产品检测技术从单一成分检测向多组分同步测定技术发展等。
3.3 农药残留标准体系需完善结构优化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GB 2763系列标准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标准的重大突破,但其在食品种类覆盖性、限量标准时效性、检测方法配套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结构。建议扩大对特色小宗作物和动物源食品等类别的覆盖范围,建立与登记使用动态联动的定期更新机制,依据本国试验数据对转化的CODEX标准进行风险评估修订,强化检测方法的配套完善。目前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数量虽多,但仍无法完全满足各行业需求,存在不同部门标准重复建设、监测指标交叉覆盖以及新农药残留、代谢产物检测方法标准缺失等问题。应加强顶层设计,清理整合冗余标准,系统性完善不同基质中各种农药的残留检测方法。
3.4 快速检测技术标准需推进技术升级 现行快速检测标准体系存在双重技术断层:一方面,现行酶抑制法速测标准(GB/T 5009.199等)主要针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当前生产中主要使用的农药品种如新烟碱类等出现显著技术错配;另一方面,部分指标检出限难以满足GB 2763最新限量要求。建议加速免疫层析、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标准转化,开发可定性定量的便携式快检设备配套标准,并建立快检与确证检测的联动标准体系。
3.5 农药全生命周期标准需强化框架设计 当前农药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生产环节暂无高风险助剂管控、清洁生产等相关标准;流通环节的包装标签标准重复,标准框架统筹不足;使用标准较为分散且存在交叉重合等问题。建议加强对产业需求与监管风险的动态评估,搭建标准研制与验证、应用协同创新平台,完善跨部门标准会商机制,构建符合农药管理、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实际需求的“农药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