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12种原药价格下调
上周,农药市场整体保持相对稳定,维持上上周走势,市场交投氛围依旧疲软。部分产品由于需求没有支撑,前期涨幅高位的品种出现回落,如阿维菌素、甲维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烯草酮、氯虫苯甲酰胺等;一部分产品因前期库存消化充分,当前库存量处于低位,叠加生产厂家开工率偏低,市场整体供货已呈偏紧态势;另一部分产品则受困于市场供应过剩和终端需求疲软的持续拖累,
2025-09-19
发布时间:2025-09-19 来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浏览次数:67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2025-09-19
67
变局丨中国农药行业的下一个10年
一份影响未来10年农药行业市场格局的“新地图”已经铺开。这并非出自某个咨询机构的推演,而是源自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业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许世卫研究员在10月中旬即将举办的“第二十五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上的主旨报告《世界农业展望视角的农药需求变化》。其分析逻辑来自《中国农业十年展望报告》等,历来被誉为农业市场的“风向标”,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连续12年的发布历史和深厚的政策背景,决定了它不仅是一份预测,更是一份未来10年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蓝图。
报告中描绘的作物种植结构、产量目标和消费趋势,很大可能在国家政策的强力驱动下成为现实。对于农药行业而言,这是一个决定性的信号:过去依赖广谱大品、渠道铺货和价格战的粗放式增长时代正在改变。未来10年,将是结构性分化的10年,市场将不再是同质化的“大池塘”,而是分化为一个个快速增长的“新蓝海”和逐渐萎缩的“旧水域”。
旧的成功经验正在迅速失效。这份报告提出的问题直击每个农药企业的核心:你现有的产品组合、区域战略和研发管线,是否与10年后的中国农业版图相匹配?是时候对照这份“新地图”、重新审视你的战略罗盘了,因为游戏规则已经改变。
田间丨三大趋势重绘中国农业版图
复杂的作物数据背后,是三股重塑中国农业版图的强大力量。理解这三大趋势,是把握未来农药市场脉搏的关键。
趋势一:谷物“堡垒”——从“保量”到“提质增效”的防守战
未来10年,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的核心任务是“稳产提质”。据预测,到203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7.90亿亩左右,但总产量将达到7.53亿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带来的单产提升(预计10年内提高7.8%)。
具体来看:
稻谷和小麦:作为口粮,受饮食结构多元化影响,消费量将缓慢下降。播种面积将稳中略降,产量增长主要靠单产提升来弥补。
玉米:播种面积同样略有减少,但高产抗逆新品种的推广将使单产大幅提升至490公斤/亩,总产量稳步增长至3.2015亿吨。
这一系列数据背后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三大主粮的农药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升级市场”。种植面积的天花板已现,意味着总用药面积不会再有大幅增长。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答案是价值提升。当国家战略要求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时,农民对植保投入的认知也会随之改变。过去,他们可能只关心成本;未来,他们会更关心投入产出比。保护1亩高产田的价值远高于1亩低产田,因此,农民将更愿意为能够切实保障产量、提升品质的高效杀菌剂(如防治小麦赤霉病)、选择性更强的除草剂以及绿色环保的植保方案支付溢价。农药企业的销售逻辑必须从“卖产品、拼价格”转向“卖方案、拼价值”。
趋势二:大豆“攻势”——政策驱动下的市场最大变量与增长引擎
如果说谷物市场是“防守战”,那么大豆市场无疑是未来10年最清晰的“进攻战”。为降低对外依存度,国家大力实施大豆扩种增产政策。展望报告给出了惊人的预测:到2034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将从目前的约1.5亿亩增至1.866亿亩,总产量将从约2,000万吨飙升至3,452万吨,增幅接近70%。
这3,600多万亩的新增面积,是未来10年中国农药市场最确定、最可观的增长引擎。这不仅意味着对大豆田除草剂(特别是苗后除草剂)需求的井喷式增长,更重要的是,它将催生出一个潜力巨大的次生市场。当大豆种植从传统优势区扩展到新的区域(如东北部分玉米区轮作),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也会改变。大豆根腐病、锈病、菌核病等病害,以及各类虫害的防治需求将在这些新扩种区从无到有,快速增长。这是一个相对蓝海的市场,目前针对大豆的专业杀菌剂、杀虫剂产品线远不如水稻、玉米丰富。谁能提前布局产品登记、开展技术储备和市场教育,谁就能在这波最大的增长浪潮中占据先机。
趋势三:品质“革命”——经济作物驱动高端、绿色植保方案
未来农业的另一个核心驱动力来自消费端。报告指出,蔬菜消费增速(年均+0.3%)将超过产量增速(年均+0.2%),反映出居民对健康、高品质农产品的旺盛需求。棉花生产也日益聚焦于提升纤维质量,以替代高端进口棉。
这场“品质革命”将直接重塑经济作物领域的植保需求。终端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和品质的关注,通过供应链层层传导至田间地头。大型商超、出口企业对农药残留(MRL)的严苛标准,正在成为比病虫害本身更让种植者头疼的问题。因此,种植者的用药决策,已不再是单纯的“杀虫杀菌”,而是如何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不影响产品的商品价值和市场准入。作物植株健康需要的根系健康、免疫诱抗和植物生长调节等,将成为作物解决方案的重要构成之一。
这为生物农药和绿色高质量农药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生物源农药年均增速已超过15%,在果蔬茶等作物上替代化学农药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未来,无法提供低残留、短安全间隔期、环境友好型解决方案的农药企业,将被逐渐挤出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市场。竞争的维度已从有效成分的价格,转向包含残留管理、应用技术和品牌信誉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
态势丨未来10年农药市场的四大“地壳运动”
农业版图的变迁,将引发农药市场4个层面的“地壳运动”,深刻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和生存法则。
表1 中国主要农作物与农药需求10年展望(2025—2034年)
转移一:产品结构大洗牌——除草剂称王,杀菌剂崛起,生物农药破局
未来10年,农药三大品类的市场地位将发生深刻变化:
除草剂:将继续稳坐头把交椅,并由大豆扩种这台超级引擎驱动,迎来新一轮增长。特别是在东北等玉米-大豆轮作区,市场将从以莠去津、乙草胺等玉米田除草剂为主,转向对大豆安全的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类产品。同时,抗性杂草问题将持续推动新作用机理除草剂的开发和应用。
杀菌剂:将成为价值增长的“明星品类”。报告预测其需求“稳中有升”。这一增长的双重动力来自:一是主粮作物高产栽培下的病害防控需求(如小麦赤霉病),二是经济作物“品质革命”下对根腐、霜霉、白粉、炭疽等病害的精细化防治需求。以SDHI类为代表的高效、低残留新型杀菌剂市场份额将持续扩大。
杀虫剂:市场格局最为复杂,呈现结构性分化。水稻面积减少可能压缩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传统大靶标市场。转基因抗虫玉米的推广也可能减少化学杀虫剂用量。然而,草地贪夜蛾等外来入侵害虫的长期威胁,以及棉田次要害虫(蚜虫、飞虱)的抬头,又催生了对高效、低毒、精准靶向的新型杀虫剂的需求。市场正在从“大吨位”向“高精尖”转变。
生物农药:将实现从“补充”到“主流”的跨越。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生物农药将不再是小众选择,而是进入果蔬等高价值作物植保方案的核心,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移二:总量天花板已现——“减量增效”下的价值游戏
据预测,未来我国农药使用量将呈现“高位稳定、稳中有降”的态势,年降幅约1%。这延续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政策方向,并提出了到2025年农药利用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的更高目标。
“总量天花板”的出现,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必须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从销售“吨位”转向销售“效果”。未来的利润增长点,不再是谁卖出了更多的原药,而是谁能用更少的有效成分,帮助农民保护更多的产量、提升更高的品质。这背后是一场技术革命:更高效的分子、更先进的制剂(如助剂、缓控释技术)和更精准的施用方式(如植保无人机、智能装备)。这也预示着产业边界的模糊化,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可能不再是单纯的农药制造商,而是能够整合化学品、施用设备和数字农业平台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转移三:市场重心再定位——东北、黄淮海成主战场,南方、新疆需求分化
作物布局的变化,将直接导致农药市场地理重心的转移:
东北和黄淮海地区:作为玉米、小麦和未来大豆扩增的核心区域,这里将成为未来10年农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主战场”。企业必须在这里部署最强的技术服务和渠道网络。
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缩减,可能导致部分区域传统农药消费总量的下降。但危中有机,这些地区转向蔬菜、水果等高价值经济作物,将催生出对特种农药和生物农药的高价值、小而美的“口袋市场”。
西北和新疆:作为棉花优势产区,其市场地位依然稳固。大规模机采棉对脱叶剂的刚性需求,以及对高品质棉花的追求,将维持该区域稳定的农药投入强度。
这一地理格局的变迁,要求农药企业立即对自身的销售网络、渠道伙伴和技术团队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固守过去的优势区域,很可能在未来的市场变化中被边缘化。
转移四:行业生存法则——“内卷”加剧与“出海”求生
10年来我国农药产业演进,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我国农药产能总体过剩,近年产能利用率仅在30%~60%之间,而国内需求总量又趋于稳定。供过于求的格局将长期存在,这意味着在国内市场,针对大宗通用型产品的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即“内卷”)将愈发残酷。
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生存法则将出现明显分化。一方面,少数具备强大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将聚焦国内市场,通过提供高附加值、差异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减量增效”的价值游戏中胜出。另一方面,对于大量以原药和通用制剂生产为主的企业而言,“走出去”将不再是选项,而是必由之路。报告指出,我国农药产量约65%用于出口,非洲、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对高效农药仍有巨大需求。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全球增长空间来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将是这些企业在未来10年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致胜丨“大演进”时代下的药企突围之道
未来10年的中国农业“新地图”已经清晰。对于农药行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机遇。成功的企业将不再是规模最大的,而是战略最清晰、行动最敏捷、与趋势最契合的。以下4条制胜之道,值得每个从业者深思:
(1)拥抱专业化:告别“一品打天下”的幻想。围绕大豆、高品质果蔬等核心增长领域,打造“作物+问题”的深度解决方案,建立专业壁垒。
(2)创新超越分子:胜利不仅取决于新的有效成分。在制剂技术、精准施药和植保服务模式上的创新,将成为创造价值的关键。未来的商业模式是销售“结果保障”,而非“产品本身”。
(3)精通“双循环”:构建平衡的战略。在国内市场,以技术创新和服务竞争价值;在国际市场,以成本优势和灵活策略竞争份额。过度依赖任何单一市场都将面临巨大风险。
(4)要么绿色,要么出局:可持续发展已从宣传口号变为市场准入门槛。生物农药和绿色植保方案正成为进入高利润市场的“通行证”。缺乏可靠绿色产品组合的企业,将被锁定在低端价值链。
变革的浪潮已经涌来,未来10年的行业座次正在重排。对于有准备的农药行业同仁,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